2012年日本共同社的“2012年中日關系十大新聞”
中,位居第一的新聞是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2013年評選尚未揭曉,但與釣魚島相關的新聞能否蟬聯“榜首”之位,似無懸念。不僅如此,從年初的軍
機對峙到年末防空識別圈對壘,中日“島爭”不僅未見緩和,而且到了12月26日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之際,中日之間的對峙已經演化為包含復雜內外因素的戰略之
爭。
島嶼之爭依舊是中日沖突的焦點
回到一年前,2012年12月17日,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眾議院大選中獲勝。當天,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鐘聲”的評論員文章,“希望日方新領導人能從大局出發,從亞洲的長遠發展出發,避免爭端升級,共同而有效地管控危機。”
但 是,2013年的同一天,安倍內閣通過了新《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三份有關安保政策的重要文件。12月4日,在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首次會議上,安倍強調:“必須弄清楚我們的防衛能力和中國的差距”。同一天,在回答關於《特定秘密保護法案》的質詢時,安倍強 調:“我們需要討論和中國的防衛能力有何差距,能否做出恰當的應對。關於我國戰鬥力的討論,當然包含很多機密信息。”輿論一致認為,上述防衛措施均指向中 國。
中國果真會武力奪島?2012年9月10日,中國公佈“領海基線”,強調“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強 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回到雙方達成的共識諒解和談判解決爭議的軌道上來”。時隔一年,2013年9月20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華 盛頓表示,“中國政府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盡管如此,我們仍準備好坐下來與日本對話,共同找到控制當前局勢的方法。但日本首先需要承認存在 爭議,全世界都知道存在爭議。”
不難發現,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貫明確,即在聲索主權的同時,呼籲“擱置爭議”。無論2012年9月14日後,中國海監船開始在釣魚島海域進行例行巡 航,12月13日海監Y12飛機與四艘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實行“立體巡航”,還是2013年11月23日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都是為了宣示中國對釣魚島及 其附屬島嶼擁有主權,並顯示爭議的存在,敦促日本正視現實。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強調“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 脅”,即表明中國不會率先訴諸武力。
值得註意的是,安倍雖然堅稱“與中國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主權問題,也不存在應該擱置的問題”,但是,他在執政前後對中國是否會訴諸武力的言辭卻截 然相反。2012年9月6日,安倍公開表示:“中國不會因為釣魚島對日本動武。”2013年10月7日,安倍卻聲稱:“非常擔心中國通過武力改變釣魚島和 南海的現狀。”
我個人認為,擔任首相後的安倍,試圖通過渲染“中國威脅”
而同時達到四個目的。其一,抹黑中國“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2013年10月25日,安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稱:“人們擔心中國試圖以武力,而
不是通過法律途徑改變現狀。如果中國選擇這樣的道路,中國將不會和平崛起”;其二,構築遏制中國包圍圈並充當領導者。安倍在上述採訪時還表示,“復興後的
日本將在亞洲更具領導地位,並將在亞洲制衡中國。”其三,為完成政治夙願,即修改和平憲法,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造勢。2015年正值日本戰敗70周
年,能否在任期內實現這一政治夙願,對安倍而言意義非凡。其四,借機擴充軍力,使日本成為軍事大國,同時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2013年日本《防衛白皮
書》首次提出“強化日本獨自的防衛力量建設”,即彰顯了這一意圖。
中日“島爭”的成因和事態的持續發酵,美國難辭其咎。查閱史料可知,美國擬定的《舊金山和約》初稿,曾劃明日本戰後國境線,但最後定稿,日本的國境 線卻變得模糊暖昧。何故?日本前防衛大學校長五百旗頭真發表於《選擇》雜志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冷戰時代,美國最擔心的是東亞國家結盟把它排擠出這 一區域。因此,讓東亞國家間出現適度的摩擦,對它在此地立足有益。這些‘冰塊’(指領土問題)就是因美國戰略而產生的。”
在中國迅速崛起後,遏制中國遂成為日美同盟新的基礎。2009年美國開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並於11月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 (TPP),全方位主導TPP談判。在中日韓醞釀建立自由貿易區之際,美國此舉的目的,非常明確:“在應對中國崛起方面,美國最有利的地方之一,就是區域 經濟合作。”正因為此,奧巴馬在安倍勝選後打電話祝賀時,即敦促他為日本加入TPP談判積極努力。
但 是,由於日本無法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日美談判迄今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不少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農村是自民黨的“票田”。但這種分析忽略了安倍政權的戰略 考量:作為日本“命根子”的稻米,豈能仰賴他國供應?日本企業為何有“互相持股”的特徵?因為1967年美國敦促日本開放資本市場,企業以此抵禦外資;前 原誠司為何由於接受韓國婦女5萬日本政治捐款而辭職?因為日本法律禁止接受外國人政治捐款。同理,日本的“命脈”不能受別國掌控。
如果說美日經濟戰略存在抵牾,那麽美國“再平衡戰略”的軍事戰略和安倍“突破戰後體制”的政治夙願更難以兼容。
美國防長帕內塔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通過強化美軍在亞太的存在、投入,以及強化與亞太盟國的關系,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毋庸置疑,無論年初中日 “軍機對峙”後,希拉里表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同時希望“日中兩國開展對話、冷靜處理”,還是年末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美國的反應,均是 “再平衡戰略”的顯示。以後者為例,兩架52戰略轟炸機進入識別區繞行一周,是“強化美國在亞太的投入和存在”;美國防長哈格爾致電日防衛相小野寺五典, 稱“美國將恪守立場,堅持《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島”,是“強化與盟國的關系”,稱“避免發生意外事件”,則是為了“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
但是,“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和安倍擴充軍備、使日本重
新成為軍事大國的國家戰略,以及最終完成政治夙願,難以兼容。因為那將使安倍失去能贏得國內外輿論支持的依據和理由。正因為此,安倍不顧奧巴馬、拜登、克
裡的先後告誡,在中國重大關切問題上屢屢挑起事端,藉以渲染“中國威脅”。
但美日國家戰略難以兼容,並不意味日美同盟將會動搖。因為,日本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主要的盟友,而處在既有歷史積怨,又有領土之爭的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在中日沖突持續激烈之際,強化日美同盟,改善日俄關系,是安倍政權必然的戰略選擇。
中國對日本的這一選擇當然清楚,並予以針鋒相對的回應。一方面,中國致力於構建中美大國關系。今年11月20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在喬治城 大學發表講話,首次對中方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表示正式認同。另一方面,中國繼續強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關系。3月22日,習近平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 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 7月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亦傳遞明確信息。
中俄聯手是日本最擔憂的安全環境,必然設法破解。今年日本與俄羅斯多次接觸,並提出將加快日本北方領土談判,以便謀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今年11月初,日俄舉行了首次防長和外長2+2會談。
但是,俄羅斯與日本接近,不僅為了顯示其不會“聯華制日”,還至少有三項意圖。第一,強化俄羅斯在遠東的話語權,繼續推進“東進戰略”;第二,通過和中國“共同維護戰後秩序”,繼續占有南千島群島。第三,通過中俄聯手,阻遏美國的霸權。
去年12月26日,安倍在重新當選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表示:“有必要站在俯瞰全球的視角上進行戰略構想。”一年來,安倍及其主要閣僚頻頻出訪,主要通 過經濟手段與中國在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展開爭奪。中國也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回應。可以預見,即便“島爭”趨向緩和,中日關系仍難以緩和。
年終日本各媒體的輿論調查均顯示,安倍支持率持續下滑。例如,《每日新聞》12月23日公佈的最新全國輿論調查顯示,安倍內閣的支持率跌至49%。 所以如此,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安倍經濟學”成強弩之末,日本經濟持續下滑。日本財務省發表的數據顯示,日本GDP增長率,第一季度為4.1%,第二 季度為3.8%,第三季度則跌至1.1%;二是強推《特定秘密保護法》,遭到普遍反對。參拜靖國神社近些年是日本政要拉升民意的重要手段。日本時事通信社 1月11~14日進行的民調顯示,認為安倍首相 “應該參拜”的比例高達56.7%,而回答“不應該參拜”的只有26.6%。日本讀賣新聞社7月22~23日舉行的民調顯示,46%受訪者支持安倍參拜靖 國神社,反對的是36%。這也是今年春季、戰歿者紀念日、秋季三個主要祭祀,各有愈百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與之相應,日本內閣府11月24日公佈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日本人高達80.6%。也就是說,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除了中國一再強調的對日本侵略歷史缺乏深刻反思外,還具有拉升民意支持的目的。
我個人認為,影響中日關系主要有三大要素:戰略互惠、經貿互利、國民互信。如果要緩和事態,改善中日關系,不僅是如何實現戰略互惠和經貿互利,更重要的是如何增進國民互信。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 mojing.huo@ftchinese.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