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而來的經濟危機與市場震盪,讓一些學者專家懷念起金本位時代,紛紛提出建言重啓「金本位制度」,一方面也限制國家央行濫發貨幣。《金融時報》財經專欄作家暨 CFA 協會主管 Mark Harrison 近日撰文,不認為金本位制度有外界想像的美好。
十九世紀末期的古典金本位時代,國內貨幣發行數量受到黃金儲備多寡限制。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代表該國貨幣外流到其它國家換得的外國商品,高於該國出口商品到其它國家所取得的貨幣,因此貿易赤字國國內通貨數量萎縮,帶動國內物價下跌,商品因價格相對變低,而更能刺激外國市場對其出口品的需求,因此換到更多外國貨幣,降低或消除貿易赤字。
在金本位制度下,國際收支最後會自動接近平衡,一國難有高額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國際間商品交換匯率為固定。一旦國內貨幣價值偏離釘住的國際黃金官價甚遠,國際貿易的順差或逆差將分別導致實物黃金的流入與流出。國內貨幣供給將因黃金流入而增加,因黃金流出而減少,貿易赤字國就無法超支消費,出現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
過去金本位制度的表現?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實施,在過去難謂成功。十九世紀末的金本位制度,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告終。1944 年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上開啓的另一場金本位制度實驗,則是在1971 年崩潰。過去金本位制度結束的原因,包括黃金囤積、政府單方面貶值等。
法定貨幣制度在 1971 年金本位結束後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知名經濟學家費里曼(Milton Friedman)當時即認為金本位制度難以維持,認為政府應著眼於追求經濟目標,而非一昩要降低貿易赤字,支持浮動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自主,隔絕外國經濟衝擊。有學者不認同費里曼的貨幣論述,擔憂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波動或加劇。
金本位是靈丹?
許多學者專家將金本位制度,視為解決近年因貨幣供給浮濫所引發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同時讓美元繼續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不過實務上的困難是,倘若要施行金本位制度,則黃金需求龐大,非現今儲量所能應付。其它的挑戰包括美國貿易逆差巨大、中國貿易順差等量齊觀、人民幣遭低估等。因此,金本位制度下儲備貨幣發行國家,將面對追求國內貨幣政策目標,以及滿足其它國家對其貨幣需求難兩全的困境,這也就是所謂的「特里芬矛盾(Triffin Dilemma)」。
既然金本位制度有其缺陷,但誠如 Mark Harrison 在文末寫道,也許外界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的呼聲,最終目的說不定是要抑制人類過度消費的天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