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QE3引導美國經濟從復蘇走向擴張

一年前的文章節選:
關於美元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之間的關係:
長期利率就是資金長期風險水平,短期利率就是資金短期風險水平。存在4種情況:
1,短期利率相對高,長期利率相對低。 (復甦)
2,短期利率相對低,長期利率相對高。 (擴張)
3,短期利率高同時長期利率也高。 (繁榮)
4,短期利率低同時長期利率也低。 (衰退)


我曾對上述問題在別的文章中做過解釋,也推測過美聯儲正在做一場偉大的金融實驗:就是通過模擬利率結構的變化,來改變或者說引導經濟發展的波動週期,使美國經濟再次走出危機。在哪篇文章中解釋的我忘了,再寫一遍。
1,當經濟開始恢復的時候,人們手頭有錢花了,就樂意買一些更好的東西,比如換台電視啦,換台車了,去旅遊啦,去給自己充電上補習班啦什麼的這在商品市場上往往以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指標很重要,他表明了貨幣流速開始加快,在今天的信用卡消費普及的歐美經濟中,會非常及時的從短期利率走勢表現出來但是經濟雖然有所恢復,但是涉及到企業投資行為的生產再擴大行為,卻比較慎重,因為無法確認經濟是反彈還是真正恢復了增長。所以長期投資並不活躍,表現在長期利率上就是長期利率相對低。用比較經濟學一點的語言來解釋,可以描述為長短期利差收窄。
過去2年多的時間裡,尤其是美聯儲OT2拋短買長的操作,就是這樣一種人為的對於市場利率的干預,這一時期,從美國國內的利率結構來講,我們看到,美國長期利率走低,從而刺激了經濟獲得了比較迅速的恢復,美國資產價格企穩是QE1和QE2的功勞,我的語言就是美國通過印鈔讓資產泡在溫水的浴池裡洗了個澡。而美聯儲的拋短買長(OT2)操作,讓美國消費逐步恢復了生機。
2,隨著市場中貨幣供給的進一步增加,復甦的苗頭會進一步顯現,此時,經濟位於從復蘇走向擴張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長期投資開始加大,長期(風險)利率上升,經濟進入擴張期。可以這麼說,長期利率水平上升,就像鳥兒在尋找上升氣流一樣,加速了資本對於市場的投入,這一時期的長短期利差由於長期風險的上升而擴大。美聯儲QE3後,美國最近的資本市場明顯出現了長短期利差擴大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美國經濟已經開始步入了擴張周期。
寫點題外話,關於美國實際利率的表現形式,我去年的此時已經寫過了《QE3=美元加息》。摘錄其中幾段話:
a,美元的價格表現形式不是利率而是匯率。
b,美元套利貨幣不是以美元形式表現的,而是以諸如人民幣這樣的他國貨幣,或者他國貨幣計價的資產來表現的。首先是QE1和QE2釋放出的貨幣加槓桿所增加的全世界範圍內的美元套利資本的廣泛存在,對於這樣的美元來講,美元貶值=事實上的美元加息。
c,一個美國基金的操作思路和一個國家央行的操作思路應該是有區別的。美元升值確實會造成套利資本由於套利利差的縮小而獲利平倉,但這也會同時刺激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這應該不是美聯儲所希望看到的。那麼我傾向於:美國會通過QE3抑制美元的升值過程,也就是QE3=美元加息。而加息必然會抑制資產市場價格,為美元套利資本回流創造條件。
好了,我們現在可以明白QE3對於美國經濟的用途了吧(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改天再分析),是的,伯南克所有的政策選項就是完美的複制利率結構變動,並通過利率結構的變化水平來掌握經濟的恢復速度。所以,目前,我可以幾乎肯定的認為美國經濟進入了擴張周期,美國資產價格有可能面對再次的震盪整理。美聯儲出面以每月400億美金的速度購買MBS債券,我恰恰認為這是支撐市場即將到來的波動的準備。
   
說說QE3。看到很多解讀,但是我沒有看到從長短期利差方面的解讀,而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確實如有的網友所分析的,美聯儲沒有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也就是說這是沖銷版的QE3,不是真正的印錢。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市場在美元指數上反映出來了,說明了什麼?即使沒有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但是沖銷版的QE3一樣惡化了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質量。3,QE3什麼時候結束?首先我認為美國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也許1年,也許2年),維持每月400億MBS債券的採購規模,為此,美聯儲不惜將零利率政策向後延伸到2015年。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信號了,但是網上大家都在猜測QE3的用意和規模,而忽視了美聯儲延續零利率到2015年的意圖。
    
當市場再次進入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同時上升的時候,美國經濟會進入繁榮週期,美指可能才會真正一枝獨秀,再次引領世界經濟。因為在經濟繁榮期內,貨幣流速由於長期投資的效益開始顯現而進一步加快,短期利率上升,造成在高水平上的長短期利差再次收窄。4,短期利率低,同時長期利率也低。沒有人消費,沒有人投資,其結果是什麼呢?除了蕭條就是崩潰。很遺憾,中國經濟正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結尾:美聯儲作為全球貨幣政策制定者,所有的政策,我認為都最後要歸結到長短期利差的研究上,正是長短期利差的變化改變著世界資本的結構,屬性,和結局。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Original Sourc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