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設定了貨幣購買黃金的固定價格,避免國家超發貨幣。如果一個國家發行鈔票過多,人們就會選擇黃金或者其他與黃金掛鉤的貨幣取代這個國家的貨幣。
但這種刻板的規則也使決策者失去了應對經濟衝擊的靈活性。這就是英國放棄金本位的原因,而英國的舉動引發了一系列動盪事件。
1931年9月19日,英國脫離金本位,英鎊對黃金貶值,對仍然與黃金掛鉤的貨幣也都隨之貶值。這次事件的影響波及全球。
英鎊貶值以前,1931年6月與7月奧地利與德國都各有一家大銀行倒閉,這導致兩國都實行了資本管制。資本管制近期內保護了這些經濟體,但誇大了對未來英鎊和金本位自身的擔憂。
英鎊貶值以後,挪威和瑞典於9月29日脫離了金本位。一天后丹麥也做出這樣的決定。
美國像其他讓本幣與黃金掛鉤的國家一樣,也失去了競爭力,出口受到打擊。 1934年1月,美國國會終於通過“黃金儲備法”,讓銀行持有的黃金國有化和貨幣化,給予銀行黃金證券,它就像美聯儲的黃金儲備。更重要的是,這項法令迫使美元對黃金下跌。
其他的黃金掛鉤貨幣國家(法國、德國和其他較小的經濟體)和美國同樣喪失競爭力,出口與工業生產增長表現不佳。到1936年,他們也拋棄了金本位。
我們可以從20世紀30年代的上述事件中吸取什麼教訓?
有以下三大教訓:
1、在每場危機中,事件總是高度非線性的,國內的條件是最有可能的成因。以前是、今後也會如此。
這些國內的條件包括高得令人痛苦的失業率,它是英鎊貶值的主要動因。雖然失業率一段時間內已經高得令人頭痛,但在貶值前幾個月市場的擔憂情緒其實就已經劇增。
2、市場會懲罰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必說,貨幣貶值的國家出現了匯率劇烈波動。但隨著貶值發生,市場與經濟的壓力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都轉移到了本幣與黃金掛鉤的那些經濟體。對投資者來說,那些經濟體會被迫回應,形勢變成了他們何時行動,不是是否行動。
3、早做行動的一方犧牲了本幣與黃金掛鉤的國家,利用這些國家獲益,產生了以鄰為壑的結果。
從經濟的角度看,先行一步擺脫金本位的國家會大幅提高競爭力,面對與黃金掛鉤的國家佔據競爭的有利地位。
下圖顯示,到1935年,英國與斯堪迪納維亞經濟體的工業生產都有顯著提高。法國與德國都受到打擊,即使德國採取資本管制也不例外。
到了那些剩下的堅持金本位國家也被迫放棄時,在與那些早早脫離金本位的國家競爭方面,他們已經有了明顯差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