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星期六

法興:不要相信伯南克 QE永不停

美聯儲比很多人認為的要更為鴿派...

    我們的美國經濟學家Aneta Markowska...形容美國經濟數據只是“微溫的”,所以經濟好轉並不是伯南克上週講話前收益率走高的原因。相反,她認為,美聯儲之前宣布它們縮減QE規模的意圖,已經引入了不確定性。然而,雖然伯南克已經移除了大部分的不確定性,但債券市場(和其它相關的市場)肯定不會喜歡它們所聽到的信息。實際上,雖然一些經濟評論者形容伯南克的講話是相當鴿派的,特別伯南克已經明確,非常穩固的經濟復甦是縮減QE規模的前提,但債券市場還是出現了大幅的波動。



經濟數據沒有給鷹派人士提供使他們認為QE規模可以儘早縮減的彈藥...

    實際上,雖然上週前後的經濟數據已經稍有提振,最明顯的是耐用品訂單、房屋價格和費城製造業指數,但過去幾個月裡整體的數據仍然只能算“微溫”。另一方面,美聯儲預期經濟較強勁地複蘇,市場也已經對這個預測作出反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未來的經濟數據將陷入到這樣一個邏輯框架中,就算未來的數據像之前一樣微溫。

    所以,比如說,市場已經無視了5月萎靡的芝加哥聯儲全國活動指數(CFNAI)。這個數據提供了月度的全美活動指標。根據CFNAI的偏好指標,(美國經濟)活動已經下滑至2012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法興經濟學家Albert Edward“冰河世紀已經結束?”:



未來會出現債券迷失的十年?

    ...美國十年期收益率在五月初跌至1.63%以後,市場出現了大規模的拋售,拋售行為直到上周伯南克講話前才結束。

    ...實際上,我們應該把最近的債券拋售行為放入更長期的市場表現中看。 2.5%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然鎖定在一個已經確立的技術性牛市趨勢中,這個趨勢在收益率突破3.5%以上才會被打破。

 美聯儲比很多人認為的要更為鴿派...

    我們的美國經濟學家Aneta Markowska...形容美國經濟數據只是“微溫的”,所以經濟好轉並不是伯南克上週講話前收益率走高的原因。相反,她認為,美聯儲之前宣布它們縮減QE規模的意圖,已經引入了不確定性。然而,雖然伯南克已經移除了大部分的不確定性,但債券市場(和其它相關的市場)肯定不會喜歡它們所聽到的信息。實際上,雖然一些經濟評論者形容伯南克的講話是相當鴿派的,特別伯南克已經明確,非常穩固的經濟復甦是縮減QE規模的前提,但債券市場還是出現了大幅的波動。



經濟數據沒有給鷹派人士提供使他們認為QE規模可以儘早縮減的彈藥...

    實際上,雖然上週前後的經濟數據已經稍有提振,最明顯的是耐用品訂單、房屋價格和費城製造業指數,但過去幾個月裡整體的數據仍然只能算“微溫”。另一方面,美聯儲預期經濟較強勁地複蘇,市場也已經對這個預測作出反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未來的經濟數據將陷入到這樣一個邏輯框架中,就算未來的數據像之前一樣微溫。

    所以,比如說,市場已經無視了5月萎靡的芝加哥聯儲全國活動指數(CFNAI)。這個數據提供了月度的全美活動指標。根據CFNAI的偏好指標,(美國經濟)活動已經下滑至2012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
芝加哥聯儲自己就表示,這個水平通常意味著經濟正在衰退邊緣...用“毫無生氣”來形容現在的經濟情況再好不過了。



為什麼美聯儲這麼急於向市場傳達一個信息——美聯儲正準備減緩其850億美元/月的流動性注入。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引用了經濟學家Bob Janjuah的觀點...

    縮減QE規模正要發生。這將是溫和的,這是已經有良好溝通的,關鍵是這將能避免對實體經濟形成嚴重的衝擊。但美聯儲並不會縮減QE規模,因為以下的三個條件在未來幾年都不可能出現——經濟增長太強勁、經濟經歷持續的核心(工資水平)通脹,或經濟達到全面就業。

    相反,我認為,美聯儲準備縮減QE規模是因為,美聯儲感到越來越害怕了,它正在創造大量由巨大和危險槓桿驅動的投機性泡沫,這些泡沫可能威脅美國的金融穩定。用央行的話說,美聯儲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它開始感到更多QE帶來的成本會比收益更大。



實際上,這是一股在學術界存在共識的反過度QE力量,正如國際清算銀行在年度報告中指出的:

    各國央行不能修復家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央行不能保證財政融資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央行不能實施結構性經濟和金融改革,而這些才是重新激活實體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而真實的增長才是當局和民眾所希望和預期的。

    在經濟復甦的時候,央行寬鬆政策能做的是爭取時間——爭取修復資產負債表的時間,爭取整頓財政的時間,爭取改革來重拾生產效率增長的時間。但這些被爭取的時間並沒有被很好地利用,因為持續的低利率和非常規政策已經使得私營部門更容易推遲其去槓桿化的過程,使得政府更容易給財政赤字融資,使得政府當局容易拖延實施所必需的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改革措施。

    畢竟,廉價的資金使得借錢比存錢更容易,使得支出比增稅更容易,是使維持現狀比改變更容易。



現狀只是得過且過...

    所有正在推行的QE政策都只是拖延時間,並通過製造資產泡沫來降低去槓桿化的需求。我明白凱恩斯主義學派和奧地利主義學派的觀點,而我不會把自己歸類於任何學派,但我強烈地認為,長期來說,QE最終將使事情變得更壞而不是更好。

    近代的經濟史充滿了各種例子,央行干預導致未來出現更多難以預料的市場波動。



這很有道理,但Edward解釋道,問題是這裡只有一個人拿著錘子,其它所有東西都是釘子...

    伯南克的整個學術生涯導致了他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結論,大蕭條是由當時美聯儲過分緊縮的政策造成的。而且,伯南克曾經向聲譽最高的貨幣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作出承諾,美聯儲不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當QE1沒有起到製造可持續復甦的效果,那解決方法很簡單:印更多更多的錢,直到其發揮作用。

    問題出在哪裡呢?寬鬆的貨幣已經製造了金融泡沫,當這些泡沫爆破,將會導致經濟陷入深度的衰退,就像2008年一樣嗎? Bob Janjuah認為,美聯儲現在正在擔心這個巨大的風險。可能,只是可能,美聯儲的一些官員已經吸收了過去的教訓(BTW,中國經濟似乎也在相同的道路上,這個另外再討論)。

    撤離QE操作只是因為在美聯儲預期未來增長穩定同時失業率大幅下滑,不要相信,這將是真實的未來經濟表現。實際上,我記得,在QE1和QE2停止的時候,類似的退出門檻也曾經被實現(但接下來還是有QE)。



但Edwards解釋道:

    我們距離真正的通縮只差一次衰退,特別是如果伯南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核心通脹跌至目標水平以下不是因為臨時性因素。



這令冰河世紀假說仍然非常有效...

    重複一個非常簡單的點子是很有價值的,冰河世紀假說裡重要的一部分是,在一個週期裡,名義經濟產出的高點和低點會越來越低。所以,比如說,如下圖示,是不是每個週期都在逐步下滑呢?除非你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不然很難察覺。

這個冰河世界的發展進程是否驅動了市場對政府債券和股市的重新定價呢?每次經濟復甦都會部分扭轉整個大趨勢,而每個經濟衰退期都會把我們拉入新的低點,包括債券收益率和權益乘數(槓桿率不斷放大)。

    我不認為這個趨勢已經結束,特別是因為我沒有看到GDP增長正在達到3%的退出門檻。實際上,美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乏力和脆弱。

    我們發現,美國國債市場出現的拋售行為中,隱含的不僅是溫和的通脹,而且是大幅下滑的通脹。可能這反映了,美國經濟實際上是無法達到退出門檻的。 ISM指數和通脹預期之間的分歧一直很不正常,從歷史經驗看,通脹預期最終都會跟上實體經濟的真正表現的。鑑於新興市場出現的情況,我認為有很大機會,來自亞洲的廉價工業製品會再度給美國帶來通縮的衝擊,就像1998年一樣。

    通縮的風險仍然很大。



Edwards非常同意末日博士麥嘉華在彭博電視上發表的觀點:

    如果你表示伯南克是言行一致的,那麼你就像相信聖誕老人存在一樣。伯南克說,如果經濟在未來一年裡無法達到美聯儲的預期,他們將會考慮推出更多的措施。換句話說,如果經濟在2004年年中前仍沒有全面復甦,更多的QE即將到來。

    正如我三年前所說的,我們在陪伴美聯儲走向QE99。



Edwards總結道:

    我傾向於同意這個觀點。西方的經濟情況將迫使推出更多的QE措施。此外,不要忘記主導性的結構性趨勢——財政走向破產意味著無限的印錢。

    政府將走向助力最小的路徑,通過印錢解決失控的財政赤字問題。麥嘉華是對的,QE99即將來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