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常識決定金價?
黃金始終有價,而其價值則以當下常識為基礎。換言之,你要搞清楚的是其他投資者怎麼理解美國的貨幣政策(而採取行動),正是這一點主宰了金價走勢。
文_本·亨特
本·亨特(W. Ben Hunt)Epsilon Theory市場策略師,對沖基金經理。
1895年,美國財政部借助於金融家兼銀行家摩根(JP Morgan),以發行30年期債券的巨額銀團融資方式,向羅斯柴爾德家族與摩根購入350萬盎司黃金。此舉未經國會通過,而直接由白宮總成其事,不但不合常規,更有違憲法。
美國政府當時發債與買金並施之舉,固然為摩根增添巨額收入,也向富豪權貴輸送利益;不過,眾所周知,黃金有價早已深入民心,而政府庫房又大有進賬,以緻美國在1893年面對的大恐慌,隨政府大舉買金之策而迎刃而解。
正如當時民主黨政壇明星布賴恩在1896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名言,實行金本位制,就好比“將人類釘在黃金十字架上”。他與“自由白銀民主派”黨友(Free Silver Democrats)所以反對實行金本位制,並非否定黃金有價的主張,只是有感於白銀充當貨幣更可取而已。姑勿論金本位政策有何實質含義,黃金等同貨幣的觀念於1895年已在美國民間形成,而市場參與者的黃金市場買賣活動可說是最佳證明。
相較之下,現時投資者所以買金,皆因已對貨幣失卻信心,而有市場買賣活動足以證明。投資黃金,無疑是看淡前景,認定環球經濟惡化程度勢將超乎各國央行所能應付範圍。買金亦等於深信各國貨幣政策嚴重失誤,除非現行經濟制度大事改革,否則已返魂乏術,因而必須買金保險。
由此可見,不論1895年還是2013年,市場上的投資取向都以黃金價值的常識為依據。摩根所謂黃金有價的說法自有其道理,但黃金所以有價,只因當時相信黃金價值等同貨幣的觀念已深入民心。發展至今,這一說法已不合時宜,只因不再相信黃金價值等同貨幣的觀念已經深入民心。
在歷史上某些時期,投資黃金確實可以保值;但在另一些時期,買金保值的願望卻難免落空。不過,黃金始終有價,而其價值則以當下常識為基礎。無論任何時期,要在金市投資得法,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莫過於探究出時人對黃金所持常識的相關說法。只有如此才能建構出資訊基礎,藉以預測黃金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如何隨新資訊變化。
當前環境有別於1895年,已再無有關黃金投資的獨立說法。以常識觀點而言,時下投資者對黃金的看法,一言以蔽之,在於是否人人相信央行政策足以左右市場結果。
導致金價上落的核心所在,並非央行政策本身,而是“央行活動導致經濟結果”掌握程度的常識。
在過去12個月中,緊隨聯儲局宣布無限期量寬措施之後,金價在去年9月底及10月初見頂。從傳統宏觀經濟學角度而言,如此現象實在毫無道理可言。聯儲局當時剛宣布史上最強的量寬政策,不但大肆擴充資產負債表,更表明不實現全民就業目標誓不罷休。既然這無異於全速啟動通脹引擎,若金價與量寬之間的宏觀經濟相關之說所言非虛,金價理應有增無減才是。
隨後數週之內,各大傳媒廣泛報導的各類公開聲明,若從常識角度加以分析,就會發現其中對新公佈無限期量寬措施直接相關的經濟或市場含義,竟然絕少試圖引導輿論或營造說法的成分。
各大傳媒的主流說法,反而一面倒強調無限期量寬標誌聯儲局既有能力兼具決心帶動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的意義。事實上,如此說法自然也等於全盤認定聯儲局能夠達到目標,而該局政策既能有效振興股市,相信亦可有效修整勞動力市場。
大約一星期後,來自報界、投資界、政界的主流意見,卻紛紛加入圍繞無限期量寬的論戰,批評那些唱好聯儲局做法的言論,說他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擴充資產負債表會改善美國的就業情況。這也正是問題的重點:勿論意見領袖對無限期量寬政策的評價是褒是貶,他們都一律同意股市近期升勢實拜聯儲局政策所賜。
輿論焦點又重蹈摩根與布賴恩一個多世紀前激辯的覆轍,只知聚焦於量寬程度的深淺,而非金本位制相對於金銀並行製有何利弊。正如1896年“自由白銀民主派”論令黃金有價的常識更加深化,現時圍繞無限期量寬措施的辯論,終於也只是加深美聯儲政策有助2012年股市上升的常識而已。這對“央行萬能”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的補充資訊,以致金價自此之後再無好日子過。
在以行為變化為價值基礎的資產類別之中,黃金正是最經典例子,皆因黃金本身並無實質作用之故。黃金與通脹及經濟增長之間也無任何“歷久不變而普遍適用”的經濟關係。雖然與整體經濟自有某種程度的關係,但這種關係的性質,卻會隨有關黃金的常識轉變而產生變化。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