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三)



利益這玩意,錢賺多了自然會引起各方的'關注'和不滿。以前對於大宗商品中那點'貓膩'和'陽謀'實際上精通但緊守其口的各大知名媒體(FT,WSJ,NYT,REUTERS,BLOOMBERG等)來說,曝光這些知名機構們私下的賺錢手法是一件很忌諱的事情,但最近這半年,風聲忽變,頻繁的'揭秘'已經搞得這些著名的'霸主們'狼狽不堪了,但是最要命的這背後或許引導這樣媒體輿論的還是另有其人,這就是我們開篇不得不提到的華爾街的命運之神'美聯儲'了。

'美聯儲現在正在“复核”2003年一個有極大影響力的決定——第一次容許受其監管的銀行在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

隨著美國經濟逐步的進入到復蘇期,對於美國來說實體經濟的真實復甦的任務將會高於一切的利益,而這些霸主們把持的原材料的全鏈條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國的消費者在採購原材料的時候為此操控付出了巨大的溢價成本。這要是換做當年,無所謂反正付出溢價損失的是中國的企業(全球巨大的生產和加工地區),而賺取這些國家企業的利潤對於美聯儲甚至是美國政府來說都是'事不關己'自然就'高高掛起'咯,而現在卻不同了。

中國經濟在新政府的改革推動下已經開始走上了經濟真正轉型的軌道,未來經濟放緩平穩,結構調整,產能過剩行業淘汰等都已經是板子上釘釘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大宗原材料'控制下'的'溢價'自然而然也就轉嫁到了美國正在復甦的'製造業'身上,這個時候就再也不是事不關己了。

於是乎,之前一直守口如瓶的知名媒體們開始調轉思路,為聯儲政策轉變做出對應的輿論環境,再加上LME交易所的實際控制權都已經讓給了中國人,那麼這些秘密也就不是秘密了,曝光出來也就是'順應潮流'的一件事情。

在這種因素下其實最坐不住的其實就是摩根大通的管理層,辛辛苦苦謀劃已久的佈局,才剛剛過上好日子,這就突然遇到了不測,一方面前期在剛剛有風聲的時候,秘密的從LME交易所股權上撤出,從港交所收購中高位套現,另一方面到最近風頭很緊的情況下被迫宣布調整名下的現貨大宗商品業務尋找戰略選擇,包括了所持有的任何大宗商品資產以及名下的現貨交易業務。將會考慮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戰略合作等在內的全部戰略選擇。雖然摩根大通還在強調自己雖然正在尋求退出現貨大宗商品業務,但是仍將繼續致力於為大宗商品市場提供傳統的銀行服務。但很顯然這句話是很蒼白無力的,偷偷摸摸的出售一些現貨領域的資產變現或許還能夠有所溢價,現在被迫的公開宣布賣出大宗資產和現貨業務,包括被媒體已經公開的摩根大通近來開啟了出售旗下倉儲公司Henry Bath的進程,同時也可以通過分拆的模式將原有的太過於顯眼的部分進行一定的分拆來滿足於監管的需要,但這應該都是短期的行為,戰略性的退出啥意思,那意思就是現貨領域不讓我玩了我服從,但是依舊把持著衍生品領域和貴金屬市場這點還是很重要的,既然那麼多機構的朋友都覺得大宗業務利潤下滑而且還受到監管衝擊,都打算甩賣優質資產,這個時候戰略性的佈局一下,將力量加強到衍生品上或許就是摩根大通前日子內部討論會裡秘密決定的事情,於是乎就反正09年摩根大通就已經把UBS手上的加拿大商品業務已經收購到手,就不在乎利用這次機會乾脆把瑞銀場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資產組合也一口氣吞過來增強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門。

很顯然這方面高盛要比摩根大通做的要好一些,高潮的時候不驕不躁,​​遇到困境的時候低調處理,時時刻刻都跑在了摩根大通前面,也難怪高盛能夠獨霸武林這麼多年了。

2012年其實高盛就因為把持著美國電力領域以及衍生品領域就曾經收到過警告,嗨老兄不要玩的太過火哦,於是乎,高盛集團大宗商品業務副總裁本賈克布斯(Ben Jacobs)和高盛集團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部門執行董事,曾擔任高盛集團美國電力交易業務主管的拉吉希斯(Raj Sethi)幾乎同時選擇了離開高盛集團,這位拉吉希斯先生年齡並不大,也就三十五六歲這樣,在高盛工作了14年,這可是在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領域裡的高富帥式的人物。一方面這哥倆個和之前自營部門跳槽離職的兄弟看起來都一樣,貌似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主動放棄了在高盛的優質待遇和資源,自己跳槽出來搞對沖基金,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怕一旦未來監管層開始了新的監管規則,自己掌握的這一塊其實'踩紅線',就怕東窗事發後別高盛翻臉不認人把自己變成了替罪羊,於是乎還是提早開溜為上,這兩位哥們恐怕還是因為這樣的考慮不得不揮淚離開了。

事實證明他們算是離開的'恰到好處',這不才沒過多久也就幾個月的時間,電力市場那些事就東窗事發了,鬧得沸沸揚揚的控制美國加州電力市場的官司和一系列監管和調查把摩根大通的Blythe Masters搞得心煩意亂的,所謂的“擴展了金融的邊界,包括開發了CDS產品”並誤導調查的指控其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關鍵是真正幕後的老千高盛早就讓主謀開溜了,然後自己悄然的收縮了電力市場的戰線,不得不說高盛老奸巨猾或者說人家的後台夠硬了,這把可是把沒有及時撤退的摩根大通,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給坑里面了。

所以說不怕有豬一樣的隊友,就怕有神一樣的對手

這些投行們明面上都是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到了同一個市場裡,但往往當出現風險的時候,跑得那可比兔子都快,才不管對方的死活的,但要想跑得像高盛這樣有水平,恐怕Blythe Masters還是顯得有些嫩了點,在華爾街混要學會低調呀。

看看人家高盛,2010年到2012年就開始逐漸縮減自己的自營交易業務席位,包括歐洲原油交易主管泰姆哈桑(Taimur Hassan)在內的很多在大宗商品領域掌握著高盛很多自營業務秘密的中高層都在這一個階段陸陸續續的離職。

2013年4月,高盛就已經開始偷偷摸摸的低調出售旗下的金屬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LLC。而這家著名的metro倉儲是三年前高盛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過來,在底特律Metro可是控制著LME主要的鋁的倉儲和物流。

有人說這是因為港交所李小加先生在今年年會裡表態要修改LME遊戲規則才導致的這幾家大鱷被迫削減大宗領域,我覺得不是這回事,事實上在LME建議修改規則之前這幾家'大鱷魚'就已經開始規劃和佈局了。而且我覺得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在港交所收購LM​​E的過程中發生的。

歷來在LME下的基本金屬領域,過去的10多年其實就是一部中國企業和外資'鬥爭'與'反抗'的鬥爭史,收購LME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我想中國的決策者也絕不是最近才動的腦筋,恐怕早就有所想法,這就像你想買人家的高技術,不是缺錢而是人家不願意賣,當人家願意主動賣給你的時候,估計人家又有了別的新玩意,這個時候才願意賣出高價給你,商業的本質亦是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