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二)



在英國出生的Blythe Masters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摩根大通黑手這一精英團隊的一員,締造了當下橫掃華爾街的危機核心的複雜的信用衍生產品。很多早年致力於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高水平的數學家和學者已經轉型從事對沖基金或者是去其他投資銀行做起了高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摩根大通起家。 Blythe Masters自然並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隨著花旗集團在大宗商品領域中的'被折戟',摩根大通開始締造了自己大宗商品的帝國。

利用金融危機收購成型的團隊: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摩根大通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而2010年11月份正當中國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打算在倫敦組建商品交易公司,並正在謀求在LME中的“二類”"Category 2" 席位打算收購面臨破產的曼氏金融MF旗下金屬團隊的時候,就曾有圈內人懷疑有人臨時'截胡'接盤了MF在倫敦整個團隊,特別是那些場內交易員。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就是摩根大通全盤接手了MF在倫敦的全部商品團隊,順道把MF的席位還有持有的LME股權全部收入囊中。

從控制交易所:摩根大通斥資2,500萬英鎊收購了全球曼氏金融所持LME 4.7%的股權。該行此前已持有LME 6.2%的股權。收購交易完成後,摩根大通在LME的股權將增至10.9%,這將使其成為LME的最大股東。此前的最大股東高盛集團將在上述交易完成後退居第二,其持股比例為9.5%。

到控制倉儲:大宗原材料過剩需要存放而提供金屬儲存就成了這些涉足與現貨領域的銀行家們的生財工具. 對銀行而言,只要有人存放這些金屬,就能賺取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租賃營收,而控制這些倉庫利用LME倉儲出入庫規則的漏洞把原材料深藏起來,不單單可以賺取延遲出庫帶來的租賃收入,持有人從質押融資中獲利,還可以通過倉單的註銷來隨時掌握市場升貼水情況,進一步在衍生品領域賺取更高的溢價。

對於那些既擁有自己的倉庫又能在初級實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幸運兒們而言,這印證了"有錢人將變得更有錢"那句老話.於是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有那麽多的市場人士希望獲得一些存貨,以此來支持操作.

於是乎高盛、摩根大通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及托克公司都在爭相收購倉庫運營商,所有這些運營商都有資格儲存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金屬。這種積極的收購活動使這四家公司倉庫中儲存的金屬已經相當於LME全部金屬(包括鋁、銅和鋅)庫存的大約三分之二。在新奧爾良,高盛、摩根大通、嘉能可和托克公司旗下倉庫擁有的鋅庫存總量佔LME鋅庫存總量的60%。

目前在全球共有719個認證倉庫,其中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集團(Henry Bath Group)控制了77個,高盛旗下的MITS控制了112個。在底特律,高盛旗下的倉庫運營商Metro掌控著此地的LME倉儲運作。它允許自己的倉單自由裝運.鑑於大多數的剩餘LME庫存都深鎖在內部,任何想要通過該系統交割鋁的交易者就要從底特律拿貨。而摩根大通則在收購RBS桑普拉過程中連帶其旗下的商品倉儲商Henry Bath & So的實際控制權一併拿下,而桑普拉卻是LME最為緊密合作的倉儲運行商,旗下的Henry Bath & So在新奧爾良擁有不少供LME的註冊倉庫。而當年國儲銅的圈內交易席位用的就應該是桑普拉的交易席位下的空單。

控制實物現貨:多年來,摩根大通沿著銅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精心佈局,而控制實物現貨將完成最後一步。 2010年11月23日摩根大通自營交易部門購買的與代表客戶買入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期銅,12月21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發布報告,稱有一個交易席位在LME的銅持倉量占到了總量的80%-90%,相當於世界所有交易所註冊的銅庫存總量的一半;隨後摩根大通更是加快了控制現貨的步伐,採取金融化現貨ETF的方式最終佔領實物'高地',雖然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不贊同​​摩根大通設立銅ETF,給出的原因倒是一針見血指出'投機者擠壓市場價格',但怎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終還是批准摩根大通醞釀了兩年的現貨銅交易型基金。而摩根大通成立的現貨銅ETF基金持有近7萬噸現貨。

至此為止,摩根大通終於打通了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的任督二脈,於是開始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偏好,這位LME市場上的新霸主2011年第四季的商品交易組合的每日VaR指標升到2千萬美元,比Q3增長43%,成為美國主要銀行中大幅上調商品風險倉位的唯一一家,而高盛的商品Daily VaR由25M略增到26M,只是略微調高曝險倉位,大摩的商品Daily VaR則從32M下降到28M,至此三足鼎立的格局完成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