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比特幣是數字版黃金?






正當“中國大媽”趁金價暴跌瘋狂買進又陷入被套境地之時,在世界範圍內,另外一種更加瘋狂的投資品也走出了暴跌行情——從今年年初開始,這個由計算機極客創造出來的網絡虛擬貨幣“比特幣”經過全球熱炒之后,價格從十幾美元飆升至峰頂的兩百多美元后暴跌。

在此之前,這個看不到摸不到的虛擬貨幣已經吸引了大批經濟學家的研讀,更吸引了大批“掘金族”和“投資族”混跡其中,他們或是升級電腦裝備極力“挖礦”,或是看中忽漲忽跌的不穩定性等待時機。總之,他們認為,這個到2140年流通上限只有2100萬枚的“比特幣”具有無與倫比的稀缺性……

前不久,在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有一篇控訴“比特幣”的帖子流傳甚廣:一個年輕學生因為迷上“比特幣”交易,用所有的財參與了這場“賭博”,最後落得身無分文的下場。

這個年輕人自稱為鮑勃。“這是一個有關運氣、希望、貪婪以及愚蠢的故事”,他在帖子開頭這樣寫道,他自稱是一名數學專業的研究生,現在正在美國大學裡就讀:我几乎沒有什麼錢,但是我卻通過交易“比特幣”賺了將近50萬美元。然而就在一天之內,這些利潤一下子沒有了。現在,我甚至還背負五萬美元的債務,而這有可能讓我失去工作、簽證、還有可愛的未婚妻……

行情暴漲暴跌

鮑勃所經歷的正是在“比特幣”今年四月份掀起的狂風暴雨——在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上,一枚“比特幣”價格自從4月1日突破100美元之后,在4月10日上升到266美元的歷史新高,此后又毫無徵兆地暴跌至105美元,這種過山車式的行情,甚至導致交易平台一度宣佈暫停交易。

鮑勃就是這起暴跌事件的受害者。最初只是把購買“比特幣”作為一種投資的他,“買得越多個人總資就越多,直到我的資將近50萬美元,我認為自己很幸運,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有錢人。”

“然而10日一大早,暴跌開始了,我一下了失去了所有的利潤,但是我仍在交易。我后來更犯了一個大錯誤,把五萬美元的學費貸款也投了進去,我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一切。

更讓鮑勃苦惱的是,“一部分學費貸款必須要在今年五月底前上交,如果我能湊齊這些錢的話,最起碼我可以捱到今年夏天而不被人家發現。但是到了今年聖誕節我的簽證到期后,再沒有辦法還錢的話,就要被送回英格蘭。”

玩家血本無歸

鮑勃只是許多破個例中的一個,而這一次暴跌更像“比特幣”版的黑天鵝事件。

據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的數據顯示,在4月的頭3天,平均每天有2萬個新用戶開啟,總交易量也比之前翻了3倍,而整個3月才有75000個新賬戶開啟。

然而4月10日之后,“比特幣”只用了半天時間就蒸發了半數以上的市值。為了保護“比特幣”價格免於崩盤,交易平台只得宣佈暫停交易12小時。

這種完全存在於網絡的虛擬交易貨幣為什麼會有如此表現,這是泡沫在破裂嗎?

有媒體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巧合”——社交新聞網站Reddit在幾個月前開啟了“比特幣小費系統”,用戶在看到優質帖子時可以給帖子主人或評論者一些小費,當然,這些小費以“比特幣”的形式結算。而就在4月10那一天,有個用戶給出的“比特幣”小費按照當時的兌換價格相當於13627美元。沒有人知道這名用戶是誰。

不過不少媒體認為,當市場上突然出現如此多的“比特幣”時,價格暴跌在所難免,甚至有人猜測這名用戶是銀行的底,專門做空“比特幣”。

什麼是比特幣?數字!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體系的基本單位,並不是一個有形的實物,它只是一組關聯了比特幣地址的數字,英文簡寫為“BTC”(BitCoin)。

比特幣如何得?“挖礦”!

要想獲得“比特幣”,“挖礦人”必須在比特幣官方網站上下載客戶端程序,安裝完以后會直接獲得一個比特幣地址。接下來,“挖礦人”需要下載專用的比特幣運算工具,程序會一直不停地計算一系列“數學題”,當“挖礦人”成功地計算完“一道數學題”之后,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比特幣有多少?2100萬個!

由於比特幣不是由某個國家的央行發行的,而是由整個網絡一起創造的,因此不會像紙質貨幣一樣,因為超發導致貶值。而在網絡中,運算難度是自動調節的,比如,最初四年裡會有1050萬個“比特幣”被製造出來,這個數值每四年減半,照此計算,最終比特幣的數額會最終在2140年趨近於2100萬個。

從無到有的“比特幣”

三年前,當“比特幣”首次公開交易時,價格只有0.03美元,隨后不斷上漲。至今年四月,“比特幣”價格已經暴漲了數千倍,但只是為四月份的暴漲開啟序幕。

在網絡上的越發火熱,也滲透到現實生活中來,資本大也開始討論“比特幣”,四月底,美國電商巨頭eBay表示正在探索將“比特幣”融合到PayPal支付體系中,而國內淘寶上也有部分新潮賣家開放“比特幣”付款功能。甚至在雅安地震時,慈善基金壹基金還接收到233個“比特幣”捐贈。

首次交易買了披薩

“比特幣”第一次在現實中體現價值是在2010年——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程序設計員拉斯洛·漢耶茲被認為是第一個在現實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

當時,“比特幣”還在電腦極客們手中流通,然而拉斯洛·漢耶茲將一萬個“比特幣”發給英格蘭的一名交易者之后,后者接用信用卡幫他從一家著名比薩零售店訂購了兩個比薩,就這樣,這次跨越大西洋的交易也成就了歷史。

雖然現在看來,這兩個比薩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比薩餅,以當下100美元的兌換價格來算,平均每個披薩價格超過50萬美元,但漢耶茲並不后悔,他說:“比薩很不錯。”

而對於“比特幣”來說,這樣劇烈的震盪其實是一種諷刺,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它“理應”像黃金一樣,成為一種對抗風險的保值手段。

貨幣總量趨於固定

這還得從“比特幣”的設計理念開始談起。

2008年,有人用中本聰這個筆名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在他的設計中,“比特幣”由玩家通過“挖礦”的方式參與,通過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后,如果用戶的電腦成功創造出一組數字,那麼就是“挖礦”成功,成功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而“比特幣”的生的規則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干擾。它的算法是:每隔10分鐘程序會向網絡中釋放若干個比特幣,每隔一段時間會根據前一時間段比特幣的製造數量對釋放量進行減半。

根據這個理論,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去年11月28日,2100萬總量的一半已經面世。預計在2012至2016年,全球每10分鐘將生25個比特幣。而到了2140年,全世界的“比特幣”總量將無限趨近於2100萬個。

被稱為“數字黃金”

有人說,“比特幣”總量固定,就不會出現大量引發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出現。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中本聰詳細闡述了現行貨幣的劣勢:“央行必須讓人們相信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歷史上他們已經多次打破這種信任;銀行需要讓人們信任它能好好地保住儲戶的錢,但事實上他們經常把錢亂借給別人造成壞賬。”

“這個理念就是要創造一種央行無法貶值而政府無法征稅的貨幣”,《大西洋月刊》更是評價說,“換而言之他們要創造一種數字黃金。”

正是因為如此,在金融危機此起彼伏的時代中,比特幣的需求才尤為明顯。比如今年3月塞浦路斯危機爆發后,“比特幣”的價值在兩日之內則上漲了15%,而匯率觀察和交易軟件的下載量在手機應用程序榜單上也大幅飆升。

投機客介入 “挖礦”成軍備競賽

當然,如果是用來保值的,“比特幣”的價格變化應該與金價相仿,而不是如同上世紀末大批硅谷科技公司的新股上市一樣大起大落,真正造成這種瘋狂的局面,實際上還是投機客的介入——隨“比特幣”價格的節節攀升,以及“挖礦”行為在全世界的普及,導致競爭更加激烈,這也意味利潤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軍備競賽”應運而生。

資本大“坐鎮”

比如,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卡梅隆·文克萊沃斯跟泰勒·文克萊沃斯兄弟就加入到了投資“比特幣”的行業中來。這對兄弟之前最著名的事跡就是曾狀告著名社交網站“臉譜”創始人扎克伯格,稱這名校友的“臉譜”網站是從他們那裏“偷來”的點子。最終,他們在2011年獲得了價值6500萬美元的現金賠償以及一部分“臉譜”網站的股份,如今,他們所持有的股份價值早就超過了上億美元。

文克萊沃斯兄弟目前擁有全球“比特幣”市場上約1%的份額,“人們說這是個龐氏騙局,但我不這樣認為,”卡梅隆最近坦白地說。

投資界玩比特幣的也非文克萊沃斯兄弟兩人,不少對沖基金都聲稱自己持有“比特幣”,而好萊塢著名影星兼風險投資家阿什頓·庫徹也稱自己擁有大量比特幣。

頂級電腦“挖礦”

而對於沒有雄厚資金的普通人來說,希望通過“挖礦”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是如果用手頭上的現有的電腦機器,可能一兩年都挖不出一個“比特幣”。而目前新潮流是,“礦工”用便宜的計算機配上頂級顯卡和嘈雜的降溫風扇,全天24小時不間斷運算程序“挖礦”。

在這狂熱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23歲的華裔男孩郭義夫(音譯),他甚至設計了專業的“比特幣”挖礦裝備:他設計的專用生“比特幣”的數字整合電路叫做“阿瓦隆”,這套設備的“挖礦”速度是目前最高端設備的50倍以上。而且,與以CPU為基礎的“挖礦”設備相比,整合電路的耗電量更低——此前,一名美國的“礦工”由於家庭電費非常高,導致警察突然搜查他的房子,懷疑他從事非法活動。

日本大學教授是創始人?

自從“比特幣”被發明以來,其創始人“中本聰”就一直是個謎,無論是網絡世界還是現實世界,他從未公開露面。甚至有些比特幣持有者認為,“中本聰”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或機構的代號,因為比特幣的設計非常完美,不像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

最近,計算機科學家泰德·納爾遜在視頻網站上爆料稱,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望月新一,不過他並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只是根據一些跡象來推斷。

資料顯示,望月新一16歲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本科,23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33歲成為京都大學全職教授,33歲是一個在學術界顯得年輕的荒謬年齡。

而納爾遜的證據有三點:一、望月新一是那種能創造“比特幣”的天才,他作為數學家已經在其領域破解一些最簡單也是最艱難的難題,並吸引了全球媒體的報 道。二、望月新一併不喜歡將學術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而是將之扔在互聯網上,“比特幣”的創造者也是如此。三、盡管望月新一是一名日本教授,但是他的母 語其實是英語,這也和他在通信中表露出來的言辭相一致。

但是質疑者認為,望月新一隻是一名純粹的數學家,對密碼學並不感興趣,這不符合他的研究領域,而納爾遜的這一說法也未得到望月新一本人的回應。

“比特幣”何去何從

陷入信任危機?被新貨幣代替?

“比特幣”的原始碼和設計或許毫無破綻,但“比特幣”本身(構成這個虛擬貨幣單位的獨特字元串)卻只是一個個信息片段,需要儲存在某些地方。

預設狀態下,“比特幣”會被保存在用戶案頭的電子“錢包”中,在價值不高、易於挖掘且被技術人員擁有時,這種辦法是有效的。然而,隨“比特幣”越來越值錢,計算機也就無法勝任這項任務。

一些用戶開始採用多重備份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比特幣”,甚至將其加密保存於沒有聯網的計算機上,也有人將它們保存在雲端,或者乾脆是保險箱裡。即便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早期使用者,他們在保護“比特幣”時同樣遇到了麻煩。

黑客是大忌



黑客,正是“比特幣”的敏感詞。

2011年6月19日,交易網站Mt.Gox的“比特幣”交易價格本來接近18美元,卻被人為修改成1美分,而且注冊用戶的信息也遭到泄露。其中,一位 自稱Allinvain的用戶損失了25000枚“比特幣”,當時相當於50多萬美元。而在2012年,由於網站托管供應商伺服器的管理密碼泄露,價值 228845美元的46703枚“比特幣”失竊。

就在今年四月份,“比特幣”交易重新開盤之后,也出現了大面積的交易遲緩現象,盡管他 們后來聲稱是因為用戶的交易熱情太高而拖垮了伺服器,但不久他們再度几乎“癱瘓”——黑客們將多個計算機聯合起來作為攻擊平台,利用合理的服務請求來占用 過多的伺服器資源,使其他合法用戶無法得到響應。

每次黑客攻擊,都對“比特幣”的價格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本來,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比央行安全”,但黑客的攻擊卻可能讓它變得更加不安全。

最終會崩潰?

在“比特幣”的市場價值體現出來之后,更多的“虛擬錢幣”紛至沓來,比如更小的瑞波幣、耐特幣等等,他們都建立在“比特幣”的設計理念上,採用數學技術來控制新貨幣的出,並限定最高限量。

對於一波又一波“數字貨幣”的來襲,4月份出版的《經濟學人》樂觀指出,“可以預期的是,某種形式的數字貨幣,必將對整個金融行業生深遠的影響。”

不過,撰稿人對於“比特幣”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比特幣’想要成為主流貨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於本身的缺陷和新的數字貨幣的替代,‘比特幣’貨幣體系最終可能無法維持甚至陷入崩潰。”

不管怎樣,2013年的“比特幣”已經四歲了,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概念?與其等待答案,不如給出回答——和一切新鮮而充滿活力的事物一樣,它屬於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