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海外學者力推在華轉基因商用

海外學者力推在華轉基因商用

2013-11-09 01:14 中國經營報

  繼61位兩院院士上書後

力推轉基因商用49位海外生物學家再上書

  李艷潔

關於轉基因的戰爭尚無停止的跡象。在“挺轉”和“反轉”背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像是,轉基因大豆、菜籽油、玉米大量進口,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業在我國發展種子業務的同時,與國內的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轉基因育種研究。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專家共同擔憂的一點是我國的種子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

在“擔憂種子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名義下,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張啟發稱,今年7月份,49位海外生物醫藥學者與國內61位兩院院士幾乎同時上書給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呼籲推動轉基因商業化,稱“再延誤就是誤國”。而同樣支持開展轉基因科學研究但反對盲目快速商業化的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則認為,這種做法“試圖再次影響政府決策的走向”,懷疑其背後的功利目的。

  再次上書

張啟發稱不方便透露61位院士和49位海外學者的名字,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些參與的學者大多為從事生物科學研究的人員。張啟發表示,這是他參與的第二次“上書”,上一次還是2004年,當時張啟發和他的團隊正在申請研發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

而這一次上書的“背景”頗為複雜。 2009年,農業部向張啟發和他的團隊批准了兩張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這兩張證書將在2014年8月17日到期。 “2009年5月,在11年的爭取之後,我們研究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與Bt汕優63取得了國家頒發的安全證書,當時我比較樂觀,現在4年過去了,這兩張證書也將在明年失效,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遙遠了。”張啟發對過期後是否繼續申請並不樂觀。

另一方面,張啟發以及其他華中農業大學的轉基因育種專家表示,2008年立項的轉基因重大科技專項“最近幾年經費支持變相減少。”張啟發認為,轉基因重大科技專項的目的就是推動轉基因產業化,“我現在說不出具體經費減少的比例,但是有些項目因為各種原因擱置了,上面來檢查的時候發現我們原來承諾的兌現不了,就卡錢。”

一直支持推廣轉基因的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曾任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的黃大昉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表示他們不清楚最近幾年轉基因科研經費是否有減少跡象,





但“如果多年的科研沒有什麼產業應用,掌管項目經費的部門必然也不會願意再花大錢來支持。”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認為,這些“上書”行為“試圖影響政策走向”。最近兩年,支持推動轉基因產業化的科研人員,包括張啟發、黃大昉在內,多次指責農業部“不作為”。

如果要進行商業化推廣,那麼獲得批准安全證書後,還應有種子審定環節、最後才是商業化種植的許可。 “我們獲得安全證書的第二天就​​問農業部後續的程序要怎麼走,他們當時和我們說會會同其他部門拿出一個審定辦法和程序,但是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一個說法。”張啟發表示。

  外國資本“潛伏”

儘管國內的轉基因商業化尚未推行,但中國已經批准了轉基因大豆、油菜、玉米等作為加工原料來進口,並且進口量年年攀升。

與此同時,外國種子企業在中國拓展種子市場的同時,也和中國的科研院所、企業開展了轉基因育種研究。

新聞報導顯示,早在2008年,中國農科院就與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簽署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在作物育種、生物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2010年,拜耳作物科學公司與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簽訂了開髮油菜新品種的協議,雙方將採用分子育種技術或基因工程技術,利用與油含量和菌核病抗性相關的基因,來更好地保護油菜作物,進一步提高油菜作物的含油量。

孟山都從2002年至2012年,對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學和農業生物技術聯合中心提供了大約175萬美元的資助,該中心於2001年在北京大學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對模式植物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作物改良。孟山都推出了“孟山都獎學金計劃”和“孟山都人才交流計劃”等項目,並為中心承辦的相關科研會議和技術研討會提供支持。

農科院的新聞報導顯示,農科院先後與杜邦、拜耳、孟山都簽署了各種形式的農業合作備忘錄,並且開展了合作研究。不僅僅是中國農科院,根據佟屏亞的統計,2009年,孟山都、先鋒、先正達、拜耳等在中國密集開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別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中國水稻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

跨國公司還爭相在中國建設研發基地。 2008年10月,先正達公司在北京建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成為首家外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 2012年10月,先正達公司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組建先正達天然產物創新中心,在武漢成立光谷生物城高農生物園揭牌。先正達在中國設立了五家獨資企業、一家合資企業、一家合作企業和數家辦事處,主要從事蔬菜種子和大田種子業務,投資累計超過3億美元。 2009年,孟山都公司成立北京生物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在佟屏亞看來,跨國公司設立的獎學金成為他們培養和搶奪人才的一個辦法。據他統計,杜邦公司在國內重點大學設立“杜邦獎學金”,覆蓋全國的十多所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每年投入10萬美元,累計受資助大學生已達2 000多名。孟山都公司斥資1 000萬美元在全球21個國家設置“孟山都獎學金項目”。 2010年10月,通過中國農業部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啟動“孟山都獎學金項目”,包括孟山都獎學金、孟山都助學金和孟山都最佳論文獎三大獎項,年度獎勵金額人民幣30 000元,優先資助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特別強調學生立志從事農業生命科學與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或實業。

不過,在華中農業大學另一位轉基因專家林擁軍看來,科研“不應該太狹隘。如果我的學生能在這些大型企業找到一份好工業,也是很好的出路。”
而關於孟山都、拜耳、杜邦等企業頻頻拜訪中國農業部、商務部官員的報導,也屢屢見諸於媒體,比如,2009年10月,孟山都副總裁伯格曼拜訪中國農業部,與農業部牛盾副部長會談;2011年9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與孟山都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休-格蘭特一行會見。而現任的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曾為杜邦公司的顧問。

也許是在這種“外來危機”下,國內的轉基因生物技術專家多次表示擔憂我國的轉基因技術如果遲遲不能商業化,中國的市場恐怕要被跨國企業佔領。而種業專家也多次表示了中國種業發展的擔憂。

多位轉基因技術專家表示,1997年中國棉花蟲害肆虐,當時跨國企業的抗蟲棉花種子在中國市場賣得好, 我國及時批准了自己研發的轉基因棉花的商業種植,從而把握住了國內的棉花種子市場。

1 則留言:

旁邊學 說...

一位加籍日裔遺傳學家(David Takayoshi Suzuki)對於基因改造食物舉左一類比例如在一西洋樂團內(基因改造)加入一中樂二胡來同奏貝多芬交響,會否不倫不類呢(因已非貝多芬原作),需知人體也是一首自然樂章,吃了這些改造基因的農作物亦有違大自然之道吧!十分另人煩惱啊...

下面系果條Video Link: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yODg5MD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