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集幣在線 2012年08月02日
清朝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福建省城福州爆發了一場來勢洶洶的金融風潮。當時福州府的百姓全城罷市,衝擊閩浙總督衙門,毆打退休尚書,請求罷用鐵錢,平抑市面物價,一時震動全國,此事件甚至被收錄於《清文宗實錄》。引起這場金融風潮的“罪魁禍首”竟是原本不起眼的鐵錢,故而史稱“鐵錢風潮”或“鐵錢事件”。
咸豐年間,太平軍興,列強入侵,內憂外患,清政府國庫空虛,財政相當困難。為緩解財政危機,彌補虧空,清政府下令全國各地行鈔票、鑄大錢以應急。當時清政府鑄錢銅源主要來自云南。但因太平天國革命爆發,為戰爭所阻隔,滇銅外運受阻,銅料來源不暢,造成鑄錢用銅緊張。清政府除四處搜羅銅料以鑄錢外,還開鑄鐵錢以解燃眉之急。彼時福建局勢異常動盪,太平軍進入福建,福建當地的小刀會、大刀會、江湖會、紅槍會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福建當局財政支絀,調兵籌餉非常艱難。為此,在清廷正式開鑄咸豐大錢前,咸豐三年(1853年)初福建巡撫王懿德即上奏清廷,請求添設爐座鼓鑄大錢,以解燃眉之急,當即獲得咸豐皇帝批准。清代設於福州的鑄錢機構——福建寶福鑄錢局迅速鑄造咸豐大錢,投放市場流通。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鹹豐大錢有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四種面值,採用紫銅為幣材,鑄造精美,錢體厚重,故投入市場流通後受到民眾歡迎,物價趨於穩定,社會趨於平靜。但令福建當局始料不及的是,當時市場還大量流通使用摻雜鉛沙的減重銅錢及他省粗製濫造的鹹豐大錢,而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鹹豐大錢成色、重量遠較上述減重銅錢及粗製濫造的鹹豐大錢為佳,在“劣幣驅逐良幣”這一貨幣流通規律的作用下,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鹹豐大錢大量為民間藏匿,市面通貨不足,出現了嚴重的錢荒。
為緩解錢荒,咸豐四年(1854年)底福建巡撫呂佺孫急奏清廷,稱“閩省錢局,鼓鑄乏銅”,請求“籌議改鑄鐵錢,以充民用”。次年正月獲清廷批准。於是寶福局開設四爐鼓鑄鐵錢,以應急需。寶福局所鑄咸豐鐵錢,面文“咸豐通寶”四字,背滿文“寶福”字樣(如圖),只有小平錢一種,但版式繁多,有大樣、小樣、寬郭、窄郭、大字、小字等10餘種版別。直徑在23至28毫米之間,原規定每枚重一錢六分,但實測重量並不一致,大體在3至5克之間。
鐵錢乃低值劣質鑄幣。鐵錢的大量鑄造,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致使銅錢幾乎絕跡。鐵錢充斥市面,造成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高昂。杭州人林真咸豐五年(1855年)正好游宦福州,在其所著《苦海新讀》中記其見聞曰:“餘於咸豐五年遊閩,其時福建已用鐵錢。餘初到時,行囊中尚剩銅錢數百文,偶用以買物,市中見者皆為驚異,且稱可惜,以數倍之物相付,蓋市中絕無一銅錢見面也。其時,斗米價一千五百文,他物稱是,民不聊生。” 當時民間開始拒用鐵錢,“官局所鑄鐵錢,與乞丐弗受,擲道旁無人拾”。至咸豐七年(1857年)八月,除省城福州尚勉強流通外,福建各府州縣早已不用鐵錢。鐵錢不斷貶值,物價繼續飛漲。道咸間福州著名詩人謝章鋌曾作《惜奴嬌•鰣魚》詞一首,在詞首自註雲:“閩中近行鐵錢,物力極昂,鰣魚斤值數千文。” 曾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小說翻譯家林紓一家也深受鐵錢之害,因行用鐵錢而致傾家蕩產。林紓在作《先大母陳太孺人事略》中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林紓的父親林國銓曾以銅錢一千五百緡在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玉尺山典賃下一座房屋居住,但房屋的典券上只書錢的數額而未註明是銅錢還是鐵錢。 1856年,林國銓到建寧販鹽,不幸觸礁船破,在拿出所有的錢賠償後,只好遠走台灣謀生去了。當時福州已通行鐵錢,而鐵錢一千隻可抵銅錢一百。正當林家陷入極端困窘之境,“有陳蓮峰者,以孝廉武斷鄉曲,操券提鐵錢一千五百緡贖吾屋,實則值錢百有五十。時閩俗厚禮重科名,陳蓮峰至吾家,飛擲杯碗,摧折几案,隳突咆哮如悍吏”。林紓的祖母陳太孺人忍受不下這種欺侮,曾出面質問:“先生科名中人,異日即為他省之官吏。獄貴察情,寧不知鐵錢千僅抵銅錢百耶?老婦辛苦哺兒,幸兒能典屋以安老婦,今先生必欲覆吾巢,何也?”然而,這位陳姓孝廉,這位所謂的“科名中人”,居然蠻不講理地硬逼著林紓的祖母交出典券,以原典價的十分之一強行贖回了房屋。林紓一家可謂“啞巴吃黃連”,被逼得傾家蕩產,被陳孝廉趕出三坊七巷後只得卜借福州城外嘉崇裡的橫山泗洲巷居住。
福建鑄行鐵錢導致錢賤糧貴,物價飛漲,窮黎無以糊口,怨聲載道,終於在咸豐八年(1858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反鐵錢風潮。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中,福州城外南台民眾千百成群,為首者鳴鑼集眾,集議入城,全城罷市。民眾氣勢洶洶地蜂擁至福建巡撫、閩浙總督衙門請願,要求罷用鐵錢,平抑物價。時任閩浙總督王懿德驚惶失措,避而不見。民眾群情更加激憤,拆壞督署轅門大門、二門,擁入大堂。總督王懿德翻牆躲入馬厩。群眾尋總督不得,遂遷怒建議行用大錢、鐵錢的致仕尚書廖鴻荃,直奔廟巷(今妙巷)廖府問罪。當搜抄廖府查出囤積的銅錢一千餘貫時,憤極的民眾將廖家搗毀,並痛毆廖鴻荃致重傷。緊急關頭,閩省諸官員匆忙請福州將軍東純出面調停。東純字紫來,杭州旗人。其雖係旗人,但為人慈祥敦厚,且平日亦反對行用鐵錢,因而在群眾中尚有一定威信。東純來到督署當即向群眾保證兩件事,一是從次日起行用銅錢作價交易;二是百姓隨時可以10:1的比率拿鐵錢向官府兌換銅錢。一場來勢洶洶的金融風潮總算平息下來。
但民間拒用鐵錢,寶福局咸豐鐵錢從此大量積壓。到了咸豐九年(1859年)七月,寶福局倉庫已積存無法行用的鐵錢12萬串。時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天津防務吃緊,朝廷向各地徵集捐輸軍款糧餉。閩浙總督王懿德與福建巡撫慶端認為廢物有了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以捐輸軍餉為名,建議將寶福局積壓鐵錢充餉運赴天津一帶行使。在清廷未批准前,即擅自委派調防天津的水師戰船四艘,勻搭袋運鐵錢六萬串,解赴天津行使,其餘六萬串另僱商船運天津。然而當這批鐵錢運抵之時,天津一帶民間也已不行用鐵錢,因此運到的寶福局鐵錢只能作為廢鐵堆放倉庫無人問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天津地區多次出土數量驚人的寶福局咸豐鐵錢,總數多達數十噸,為這批鐵錢的下落提供了有力證據。作者:葉真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