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3年的貨幣政策與2003-2005年時出現驚人的相似性。現在我們做出對比的原因是,美聯儲正開始準備逐漸退出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美國2003年-2005年和2011年-2013年的失業率、房價、和刺激政策出現了相似的走勢:
儘管絕對失業率值差異巨大,但是美國失業率在這兩個時間段內的走勢類似。因此,這至少在理論上可以使美聯儲考慮退出刺激政策。
失業率走勢:
美國的房價在這兩個時間段內均呈現上升趨勢。很明顯,衰退前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熱情似乎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上並沒有表現出來。 (雖然這兩個時期的房價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絕對值相差較大)
當然,美聯儲在這兩個時期內的刺激計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危機前,美聯儲利用隔夜利率提供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在刺激政策力度達到峰值的時候,美國隔夜利率下降至1%。目前,美國隔夜利率接近於零。美聯儲目前是通過購買長期國債影響長期利率來實施刺激政策。
下圖顯示美聯儲的政策刺激效果(藍線)走勢一致,也顯示出這兩個時期寬鬆政策的共同退出時機。
那麼,以上的對比對目前的政策有何啟示?美聯儲上次退出寬鬆政策並不成功,導致了股市動盪。我們要吸取上次的教訓,避免類似危機發生。
美國之前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開始,並在2005年結束。在這段時間內,美聯儲通過人為造成的低利率吹漲了房地產市場泡沫。在當時美聯儲退出寬鬆政策後,利率走高影響了美國高負債的房地產市場,使股市產生動盪,因此美聯儲上一次退出寬鬆政策並不成功。
當然,現在的環境和之前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但是,我們從之前寬鬆政策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是,寬鬆政策時間持續的越長,美聯儲退出寬鬆政策的時候就越危險(新興市場已經產生劇烈動盪)。
Sandler O'Neill的Joseph Longino的經常評論如下:
美國政府關門已經將美聯儲退出寬鬆政策的期限推後,這顯示美聯儲不僅僅在管理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中央銀行的核心工作不是調整經濟或金融系統,而是維護整體的穩定性。這樣才能夠提升私營部門信心,使他們在未來增加經濟活動,而非沉迷於今天(更糟的是沉迷於昨天)。
在我們處於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通過熟練的政策干預是全球經濟免於崩潰。然而,歷史與現在不同,當時美國採取的措施現在可能不會有效。美聯儲進一步推遲削減量化寬鬆政策,並在公眾面臨誇大放寬政策的效果。但是,這會產生相反的安慰效應,提升市場的焦慮情緒,使投資者認為危機並未過去,它只是潛伏起來,並準備伺機而動。另外,長期的寬鬆政策也提升了美聯儲退出QE時引發系統性動蕩的機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