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解讀長和重組

石鏡泉


內地人怎看長和合併?今天找來位徐立凡,在2013年他寫了多篇有關李嘉誠撤資的文章,據他自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今次他又為文談及這次長和合併,他的觀點怎都值得你看看,考量、考量。

徐立凡在2013年9月率先撰文點出「李嘉誠的撤資連環計」,引發巨大的反響,隨後又寫了《李嘉誠撤資的憂慮與玄機》、《再談李嘉誠的撤資連環計》兩篇文章,宗旨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告訴大家:李嘉誠撤資在釋放中國經濟的巨大危險訊號。

這次合併重組和註冊遷移有很多技術性解釋,比如香港分派實物股票、分派股息盈利儲備的規定不適合新公司,所以他們選擇在開曼群島成立及註冊。這樣的手法其他公司也這麼操作,所以看起來李嘉誠的系列舉動依然披上一層面紗,不過,你若天真,那就信吧。

妥善安排內部的財富傳承
李 嘉誠的舉動舉世矚目,這些香港的技術性條款限制早已有之,也不是針對李家的產業,為甚麼選擇在此時重組和遷移,這才是最值得解讀。筆者此前已經分析過,最 關鍵的原因是看空中國(含香港)未來經濟,採取三步走:李嘉誠在價格高價位出售中國資產,轉移到歐洲抄底公用事業,等待中國經濟危機降臨再捲土重來。

這是李嘉誠大幅撤離中國的外部因素,其實還有一個內部因素,那就是李嘉誠家族內部的財富傳承。李家有兩個接班人:李澤鉅和李澤楷。幾年前,李嘉誠已經給兩個做了不同的資產分割,一實一虛,讓他們各守一隅,分頭發展。

上 述細節毋庸贅言,但是大家知道,李澤鉅早已是加拿大國籍,李澤楷目前看來還是中國香港籍。從國籍的選擇,就可以看出李家資產從國內轉移到國外的趨勢。在八 九十年代敏感期,外資紛紛撤離中國,李嘉誠大舉投資中國內地,這為他獲得了極豐厚的政商資源,並與中國決策層保持良好的關係,這為李家二十多年在內地攻城 拔寨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如今這種關係變得微妙。

為集團未來發展鋪路
最大的問題就是李嘉誠的年紀愈來愈 大,1928年生的他到今年已經87歲,耄耋之年的他儘管精神矍鑠,但是自然規律無法避免。李嘉誠最需要考慮的是家族產業的傳承,這絕不是將註冊文件改個 名字那麼簡單。李嘉誠還在世,在香港、內地遇到的所有問題,他都可以鎮得住、搞得定、擺得平,一旦他百年之後,兩個兒子難以繼承他的政商人脈關係。

當 然,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在李嘉誠這棵大樹下,兩個兒子無論多麼天賦絕倫,都難以擺脫父親的聲名。這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沒有李嘉誠的蔭庇,這兩個人 商業舉動恐怕會更少風采。缺乏白手起家精神的富二代,在全球的商業傳承歷史上都鮮有成為商界領袖的。正如美國人不會期待比爾蓋茨的女兒振興微軟,更沒法想 像喬布斯的兒子掌管蘋果,所以李家產業的巔峰只能是在李嘉誠還活著的時候達到。

這種局面是因為李家財富的行業屬性決定,主要靠地產等實 業起家的李嘉誠,他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需要考慮的關係還相對簡單。英國管轄香港的同時,也給香港社會注入了法治的文明基因,這位香港的商業繁榮提供了堅 實基礎。不過,內地的商業環境與香港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政商關係的維護要遠大於對法治的信賴與依靠。

李嘉誠能夠在內地賺得盆滿缽滿, 所依靠肯定不是由於內地商業環境比香港完備,剔除公司治理的原因外,就是李嘉誠的品牌與人脈。儘管李嘉誠沒有像其他著名港商在有關組織兼職,但是他的聲望 足以讓他的意見上通下達。2013年,儘管李澤鉅當選了全國政協常委,而且帳面身價資產超過了李嘉誠,但是父親的影響力,兒子恐怕永遠難以企及。更重要的 是,當下培育二十年前那種政商關係的環境已經不再。

政商關係無法完美繼承,加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憂慮,這是李嘉誠首先撤離中國內地,其 次撤離中國香港的主要原因,他必須考慮家族產業傳承的利益最大化。當然,這種撤離必然會付出一定代價,那就是聲望與民意的負面評價,某種程度上,李嘉誠也 在嘗試做一些彌補,至少要讓撤離本身看起來名正言順。

恐會掀起連鎖效應
比如,在長實與和黃合併之前,李嘉誠將由李嘉誠家族信 託持有的6.2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的股權出售於和黃。對此,李澤鉅解釋說,「我們將赫斯基股權從海外拿到香港公司控制,這是對香港有信心才這麼 做。」顯然,這是為了凸顯愛香港的良苦用心,可這麼做其實欲蓋彌彰。

根據公開資料推算,赫斯基能源6.24%的股權價值大約在300億 至400億港元,可過去一年多,李嘉誠父子拋售旗下資產套現已經超過800億元,注意這是人民幣,兌換成港元則將近1,000億。實際上,資產從李嘉誠家 族信託持有轉到和黃持有,只是讓和黃的股東們可以分「一杯」羹,但掩飾不了李嘉誠把另「一鍋」羹端走的現實。

從最近的事態發展來看,李 嘉誠撤資離開中國大局已定,儘管還有許多掩飾性的舉動。現在基本上沒有人能挽回李嘉誠撤資的決心,未來甚至還會出現一個加速的過程。最令人擔心的,並不是 李嘉誠撤資本身,而是李嘉誠撤資的示範效應,如果第二個、第三個華人頂級富豪也開始撤離中國,這就是最最危險的訊號了。

為甚麼說「基本 上」沒有人挽回,在中國確實存在兩個可以改變局面的變數,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在上的」,就是你猜到的那位,如果能夠送出適當的定心丸,撤離的速度或者 趨勢都有可能緩解或改變。「在下的」不是別人,而是李嘉誠的兒子,他們會等待中國的危機到來,當資產價格跌到合適位置時,他們會捲土重來。

還 有一點值得注意,李嘉誠近年大量投入科技創新領域,這些產業與傳統實業的最大區別就是不太依靠傳統的政商關係。當李家後人們確認可以建立新型政商關係的時 候,他們會再度回歸。現在李家表面上所傳遞的信息都不完全,解釋就是掩飾,一旦李家產業的主體不再受限於國境,李家可以超脫中國式政商關係時,你才可能聽 到他們更多的心聲。

筆者怎看上文?不知是該作者言而未盡,又或者攞錯銀鏡,似是到喉未到肺,還是等明天筆者提些問題來給大家考量、考量好了。

沒有留言: